流程與程序自動化以機器人學和人工智慧(AI)等尖端技術為基礎,具有徹底改變全球經濟的潛力。從生產製造到客戶服務,自動化必將提高整體經濟生產力,但是,自動化的崛起也將給全球勞動力市場帶來巨大震蕩。在中國力圖維持經濟增長同時,如何利用自動化將是其保持長期經濟競爭力的關鍵。
Assessing Automation Readiness (interactive)
中國自動化的驅動力
人口結構的持續變化正迫使中國領導人推動國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自動化轉型。幾十年來,人口增長為中國製造業提供了充足的廉價勞動力,國家也曾於此受益。如今,中國正面臨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迅速老齡化的問題。據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預測,到2050年,中國的勞動力數量將從2016年的9.11億降至大約7億。隨著傳統勞動力的萎縮,自動化或將成為維持中國生產力的關鍵。
自動化這一趨勢可以為中國提供部分解決方案。過去,蒸汽機問世和資訊科技出現這樣的重大變革曾使各經濟體經歷根本轉型。據麥肯錫稱,自動化可使全球生產率每年提升0.8%至1.4%,而蒸汽機和資訊科技則分別讓全球生產率提升了0.3%和0.6%。普華永道預估,到2030年,人工智慧和自動化帶動的生產率和消費上漲將佔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6%,相當於7萬億美元。同一份報告指出,其對北美經濟的貢獻則會同期達到14.5%,即3.7萬億美元。
有自動化潛力的勞動力和工資 | ||
---|---|---|
國家 | 工資 (萬億美元) | 勞動力(百萬)* |
中國 | 3.6 | 395 |
美國 | 2.3 | 61 |
歐洲** | 1.9 | 62 |
印度 | 1.1 | 235 |
日本 | 1 | 36 |
世界其他國家 | 4.7 | 367 |
*Full Time Equivalent (全時當量) **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英國 | ||
Source:麥肯錫 |
雖然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但相較其龐大的勞動力市場,機器人的使用率仍然很低。2016年,中國製造業平均每萬名員工中的機器人數只有68台,低於全球74台的平均值,更是遠低於韓國(631台)、新加坡(488台)和德國(309台)。
推動自動化的政策
中國政府扮演推動自動化的重要角色。2014年,領導人習近平在對中國科學院的講話中呼籲在中國進行「機器人革命」,目標是「要儘可能多地佔領市場」。機器人技術也被列為「中國製造2025」中的優先發展事項,該計劃於2015年發布,旨在全面提升中國工業。
除了提供誘人的國內融資,中國也希望透過收購海外機器人和人工智慧技術公司來加速自動化轉型。「中國製造2025」計劃對此亦有著墨,計劃強調,政府「支持企業在境外開展併購和股權投資、創業投資。」此類收購就包括電器製造商美的(Midea)在2017年收購德國機器人公司庫卡(KUKA)。由於擔心中國政府掌握對德國經濟競爭力至關重要的技術,該收購案曾引發德國民眾的強烈反對。
中國地方政府也提供優厚的補貼和融資計劃。例如,廣東省已承諾投資約1380億美元(4兆2456億元新台幣)用於發展當地機器人產業,同時鼓勵企業實現自動化發展。據報導,東莞已經利用機器人減少用工20萬,並出資近300万美元(915 万元新台幣)推進自動化發展。作為中國的工業大市之一,廣州的目標是到2020年使80%的勞動力被自動化取代。
人工智慧系統的應用對自動化也至關重要,而人工智慧系統的進步得益於數據的獲取。但是在中國,取得某些領域的數據仍有困難。例如,出於安全考慮,中國對地形圖和氣象資料的管制比其他國家更為嚴格,而這類資訊正是供應鏈和分銷管理領域所亟需的。此外,由於中國大部分數據的蒐集和管理不善,導致人工智慧系統在處理和分析數據時更為棘手。
中國制定了嚴格的網路安全措施來保護數據安全,例如,2017年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要求所有個人數據須在國內處理。雖然德國、澳大利亞、印度和其他國家已各自製定了數據本地化法律,但中國的管理更嚴。2017年的《網路安全法》限制所有「重要數據」的跨境轉移,「重要數據」的定義含糊,但目前包括公共通信、金融和信息技術相關數據。為保持合規,蘋果等外國企業紛紛選擇在中國境內建立數據中心。
現有工業機器人 (千) | ||
---|---|---|
年 | 中國 | 世界 |
2010 | 52 | 1059 |
2012 | 97 | 1235 |
2014 | 189 | 1472 |
2016 | 340 | 1828 |
資料來源:國際機器人聯盟 |
根據《自動化準備指數》報告,中國在建設自動化倫理道德體系排名居後,在25個國家中僅位居第13名。 中國的《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提出目標,計劃到2025年前初步建立人工智慧的相關法律法規。就自動化技術而言,德國、美國大多數州及其他一些國家已完成立法,建立起自動駕駛汽車的事故責任劃分和道路規範等法律法規。
投資基礎設施,特別是興建工業園區,也在中國政府的規劃之中。截至目前,中國已建立起40多座專攻人工智慧或機器人技術的工業園區,在建園區也有很多。例如,北京正在籌建的一座大型園區將容納400家聚焦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和深度學習的企業。該園區預計耗資20億美元,將於2023年完工。中國的相關努力通過《自動化準備指數》報告的排名有所體現。中國自動化基礎設施產業群聚的發展領先於美國、日本、韓國和德國,位列第二,僅居英國之後。
為此,中國政府已下達了若干政策指示,其中最主要的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該綱要確定了國家教育目標,增加了國家教育預算。這些改革有助加速培養高科技人才。中國高等教育的入學率正在激增。2017年,中國大學畢業生約有800萬人,比1997年多出十倍。
在高教領域,中國則改進了科學與工程教育。自2000年以來,獲得科學與工程學士學位的中國大學生人數上漲超過450%。2014年,中國大學授予的科學與工程學士學位佔全球750萬總數的近四分之一,僅次於印度。
在博士學位授予人數方面,美國以40000人領先,其次是中國(34000人)、俄羅斯(19000人)和德國(15000人)。重點是,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等國家的博士研究生中佔極高比例。 2005年至2015年間,美國大學向4萬多名中國留學生授予了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比授予印度和韓國留學生的兩倍還多。
科學與工程領域畢業生人數的增加對經濟發展或有潛在裨益,但目前自動化教育大多仍處於起步階段。僅有幾所中國頂尖大學專門開設人工智慧或機器人工程課程,能編程、設計自動化核心機器的人才少之又少。而在美國,有60多所大學為本科生開設機器人課程。
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 | |
---|---|
年 | 學生 (百萬) |
2000 | 12.8 |
2005 | 16 |
2010 | 22.4 |
2015 | 16.6 |
2016 | 16 |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
中國政府也在協同推動職業學校課改,培養能在高度自動化環境中作業的技工。2015年,中國教育部在職業技術學校增設工業機器人技術和智能產品開發等專業。截至2016年底,已有300多所職業學校開設了類似課程。
對於加強批判性思維、創造力和情商培養等提高學生軟實力的教育改革,中國政府的接受度越來越高,但仍落後於其他國家。 韓國於2015年通過了《人性教育振興法》,旨在提高學生的溝通協作能力,加強自身責任感。包括奧地利、智利、愛沙尼亞和日本在內的許多經合組織國家也將社交能力和情商培養在國家教育體系中列為重點。
中國的勞動力市場已經受到了影響。據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稱,某些企業中已有40%的員工被自動化技術取代。例如,中國最受歡迎的飲料品牌之一娃哈哈已將流水線規模從兩三百人縮減到幾個人。總部位於台灣的富士康在中國大陸各處均設有工廠,2012至2016年期間,其有40萬個工作職缺被機器人取代。
但是,調查失業情況並不容易。據估計,在東莞的「機器換人」行動計劃下,大約71000到86000的工作職缺被取代。但有些報導稱,這一情況並非完全由自動化造成。長江商學院表示,許多在東莞工作的工人並非因為自動化而失業,他們失業是因為工廠的遷移,很多公司已選擇將廠房遷至工資水準較低的內陸區域。
2017-2037年被自動化取代和創造的職務 (百萬) | |||
---|---|---|---|
行業 | 被取代的職務 | 新增的職務 | 凈增 |
服務業 | 72 | 169 | 97 |
建築業 | 15 | 29 | 14 |
工業 | 59 | 63 | 4 |
農業 | 57 | 35 | -22 |
總計 | 204 | 297 | 93 |
資料來源:普華永道/a> |
中國工人需要根據自動化創造出的新職務需求來培養自身技能,這就使得再教育計劃變得愈發重要。中國政府已著手建立終身教育體系,但其進展依然落後於其他富裕國家。經濟學人智庫將中國的職業教育轉型項目排在第21位,遠低於新加坡和德國。新加坡為中小企業的員工培訓提供補助資金,而德國政府為人力資源轉型計畫負擔高達80%的費用。想要縮小這一差距,讓勞動力素質跟上自動化發展的腳步,中國還需加強繼續教育工作。
本文由國際戰略研究中心中國實力項目發表,如有轉載,請標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