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經濟改革浪潮中,赤腳醫生制度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市場化的醫療體系。新體系受資金制約,最終導致醫療覆蓋率下滑,百姓怨聲載道。2003年爆發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進一步暴露了該制度的弊端,從而促使中國政府開啟了亟需的醫療改革。
金磚五國的醫療服務可及性和質量指數 | |||
---|---|---|---|
1990 | 2000 | 2016 | |
中國 | 42.6 | 53.3 | 79.9 |
巴西 | 46.5 | 55.3 | 63.8 |
俄羅斯 | 63.1 | 62.5 | 75.1 |
印度 | 24.7 | 28 | 41.2 |
南非 | 40.1 | 40.9 | 49.7 |
資料來源: 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 |
目前,有三種公共醫療保險可供中國民眾選擇。其中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針對城鎮居民,而第三種方案,即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針對農村居民。
中國醫療體系的可負擔性
中國現行公共醫療保險僅負擔部分醫療費用,由此產生的自付費用常常使民眾不堪重負。高額自付費用會給家庭帶來經濟重擔,導致其因病致窮,健康水準下滑。
在中國,約29%的醫療費用由個人自付。其餘部分由政府財政(30%)和公共及私人保險(41%)承擔。本世紀初,中國的醫療自付比例高達60%,雖然自那以來情況有所改善,但目前中國的自付比例仍高於較富裕的鄰國。日本2015年醫療自付比例僅為12.9%。歐洲發達國家自付比例也總體相對較低,德法兩國的比例分別為12.7%和9.8%。
各國的醫療自付比例 (2015年) | |
---|---|
國家 | 自付費佔醫療費的比例 |
美國 | 11.1 |
日本 | 13 |
中國 | 32.4 |
俄羅斯 | 38.7 |
印度 | 65.1 |
資料來源: 經合組織 |
究其根本,導致中國自付額偏高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中國醫院的營利模式。一直以來,公立醫院按服務項目和藥品數量向病人收費。2017年之前,醫院可對其賣出的藥品加價15%來補充院方收入。這樣的收費體系意味著患者常常要為一些不必要的服務和藥品買單。截至2015年,藥品費佔中國醫療服務總支出的40%,遠高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20%的平均值。
中國公民自掏腰包看病的費用有時天差地別。2014年,一份針對蘇州城鄉地區的調查顯示,農村醫保的醫藥費報銷比例僅為57%,遠低於城鎮醫保約70%的水平。
這一結構性經濟壁壘導致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健康水準愈加分化。2010年北京市居民平均壽命為80 歲,整整比新疆和西藏的居民高出了8年和12年,由此可見一斑。
各國的藥品支出 (2017) | |
---|---|
國家 | 藥品支出 (十億美元) |
美國 | 467 |
中國 | 123 |
日本 | 85 |
德國 | 45 |
法國 | 33 |
資料來源:艾意凱諮詢公司 |
然而,考慮到一些地方政府光是為現行醫保方案買單就已捉襟見肘,試圖降低自付費的努力可能會遭遇阻力。2016年,全國225個統籌地區(大部分位於欠發達地區)中有108個出現公共醫保入不敷出的情況。醫療成本高是其背後主原因。2000年到2015年間,中國人均醫療支出從130美元漲到762美元,是原先的六倍之多,而同時期美國和丹麥的醫療成本僅增加了一倍。
為了更好地管理公共開支,中國政府正考慮引入一個新體系,其中規定政府醫保針對每個病種僅為醫院報銷一筆固定費用。這一名為「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收付費」的機制可以減少「畫蛇添足」的服務,並給費用封頂。雖然這一付費機制在美國、日本等地頗為常見,但其效果在中國還尚未顯現。截至2017年,該機制已在北京和幾座南方城市的一些醫院進行試點。
中國醫療服務的普及情況
除了醫保覆蓋,充足的醫療設施和醫護人員一樣不可或缺,都是確保人民健康水準不斷提升的關鍵因素。為此,中國政府成功藉助經濟增長提高了醫療普及率。
醫院是中國公民獲取醫療服務的主要管道,中國醫院的醫療資源也已隨醫療普及不斷擴張。1970年到2015年間,醫療機構床位數翻了不止一倍,從每千人1.5張上升至每千人3.8張。儘管這一數字高於美國(2.8張)和加拿大(2.5張),但相較經合組織國家平均每千人4.7個床位的水平仍相去甚遠。縱觀全球,日本與韓國則遙遙領先,每千人床位數分別達到了13.1張和12張。
中國還針對某些醫療保健細分領域投入了大量資源,比如產前和產後護理。中國享受產前護理的孕婦比例在1992年為69.7%,到2015年已升至96.2%,遠高於84.6%的全球平均水準。幾乎所有的中國新生兒都由熟練醫護人員接生,而2014年全球熟練醫護人員接生比例僅為80%。有孕在身的中國準媽媽更有長達98天的產假,已與日本和德國持平。
醫療設施不斷進步,醫療隊伍亦並駕齊驅,醫生數量從1980年的每千人1.18名增至2015年的每千人1.81名,尚不及美國(2.6)和德國(4.2),但與台灣持平(1.8)。
中國的產前護理和產後護理 | ||
---|---|---|
在熟練醫護人員護理下的分娩 (佔總數的百分比) |
接受產前護理的孕婦 (百分比) |
|
1992 | 84.1 | 69.7 |
2000 | 96.6 | 89.4 |
2008 | 99.1 | 91 |
2015 | 99.9 | 96.2 |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 |
而有報導稱醫院人手不足,人滿為患。 駐院專科醫生工作量大,每天最多為200名病患看診。這不僅加劇了等待時間,而且還導致了黃牛票的行為。票販子所賣的票能比普通的掛號費高10至20倍。相比之下,美國家庭醫生學會2013年的一項調查顯示,美國醫生通常每天看不到超過20名患者。
北京正在努力增加全科醫生的數量。在2018年,每一萬人中只有1.5名全科醫生。政府正試圖在2020年將這一數字提高到每萬人2-3名全科醫生,2030年每萬人5名全科醫生。為了減少目前對醫院的依賴,中國也在尋求增加家庭醫生的數量,這些家庭醫生可以在醫院外給患者提供醫療保健服務。
中國醫療機構的資金部分來自地方政府,這使較富裕的城市中心和欠發達農村地區間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問題愈發嚴重。例如,2005年至2017年,農村診所數量僅增加了8%,而同期城鎮醫院數量上漲了66%。
醫療和健康環環相扣,醫療水準差距意味著健康水準亦有落差。農村地區許多主要疾病的死亡率高於城鎮。以心臟病為例,2017年該病在農村地區死亡率為154/10萬人,而在城市地區僅為142/10萬人。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城市還是農村,中國的心臟病死亡率都低於美國的166/10萬人。
2017年中國主要疾病死亡率 (每10萬人 ) | ||
---|---|---|
疾病 | 城市居民 | 農村居民 |
傳染病 (含呼吸道結核) | 6.2 | 7.4 |
惡性腫瘤 | 160.7 | 156.7 |
精神障礙 | 2.7 | 2.8 |
心臟病 | 141.6 | 154.4 |
腦血管病 | 126.6 | 157.6 |
損傷和中毒/外部原因 | 36.3 | 52.9 |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
中國城鄉醫療資源差距 (2017) | |||
---|---|---|---|
每千人 | 城市 | 鄉村 | 全國 |
醫生 | 3.97 | 1.68 | 2.44 |
護士 | 5.01 | 1.62 | 2.74 |
醫療技術人員 | 10.87 | 4.28 | 6.47 |
醫療機構床位 | 8.75 | 4.19 | 5.72 |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
未來中國醫療面臨的挑戰
隨著人民生活水準日益提升,平均壽命不斷延長,新的挑戰已經浮現。2017年,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達到1.58億,佔總人口的11.4%。預計到2045年,這一比例將攀升至26%,與今天的日本相當。因此,慢性疾病和老年病發病率迅猛增長。
按照中國傳統,老年人護理通常由家庭成員負責,但隨著人口快速老齡化,加之出生率走低,家庭護理模式愈發難以為繼,而中國的公共護理服務長期以來發展緩慢。截至2017年,中國養老服務機構每千名老年人的床位數僅有31張。同年,澳大利亞的每千名老年人床位數為51張,而英國每千名老年人有46張床位。此外,由於接受專業培訓的從業人員少之又少,中國的養老服務機構往往難以為老人提供盡善盡美的服務。
面對上述挑戰,中國在科技中尋找良方。騰訊和阿里巴巴都大力投資數字健康平台,如人工智慧疾病診斷工具和在線就醫服務。截至2017年,超過38000家醫療機構擁有微信賬號。此外,60%的上述醫療機構提供在線就醫服務,35%的醫療機構支持微信支付醫療費用。其他國家和地區也尋求通過資訊科技改善醫療覆蓋情況。例如,台灣使用基於雲的電子病患記錄系統,以幾乎實時的方式追蹤監控醫療服務和疾病疫情暴發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