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海外直接投資(FDI)不僅可以促進中國本土經濟發展,更可以增強中國對外的影響。 近年來,在中國政府”走出去”的政策引導下, 中國企業一直在積極拓展海外市場。雖然中國的海外直接投資目前仍以開採天然資源爲主, 並集中在非洲、澳洲、加拿大和拉丁美洲,但在中國企業也開始策略性地在美國和歐洲的購置高科技産業資產。
雖然以高科技爲主的策略性投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國內創新,並幫助中國提升全球價值鏈地位,但與歐洲和北美等已開發經濟體相比,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金額仍相對較低。 如果中國能夠成功轉型成以消費和高端製造業爲主的經濟模式,中國則有機會成爲國際投資的先驅。
Global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Stocks
以下的統計資料係採用美國企業研究所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AEI) 和傳統基金會 (Heritage Foundation) 的 中國全球投資追蹤系統(CGIT) 所提供的數據。 該系統所蒐集的資料僅將投資總額1 億美元以上的大型交易列入計算。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
2010 年前,中國在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區的年度海外直接投資額估計不到 50 億美元 。 然而不過數年,中國在此地區的投資額已有大幅度的增長。 2005年至2016年,中國在加勒比海地區的直接投資總額爲937.9億美元,其投資額從2006 年的 4.3 億美元穩步增長到 2009 年的 48.7 億美元,並在 2010 年達到最高值 (244.8億美元) 。 近10年來,加勒比海地區僅是中國在全球海外投資總額的10.93%, 並遠低於其他在此地區投資的國家。 根據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的統計,中國的投資僅占所有投資國家的資本流入總額的1%。 而美國和荷蘭則是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區的最大投資國,在2015年,此兩國分別貢獻了25.7%(460.2億美元)和15.9%( 284 億美元)。
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區的豐富的天然資源使其備受中國企業的青睐。 在過去10年中,有57.53%(539.6億美元) 的直接投資流入了能源産業。 2005年至2009年,中國對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區能源産業的投資總額只有18.5億美元。 而2010年,中國在南美洲的能源投資劇增到189.7億美元。 其中,57%(138.9億美元)投資聚集在巴西, 以中國石化(Sinopec)以 71億美元股權收購雷普索爾(Repsol)在巴西的分公司的交易爲主。
中國在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區5大投資目的地(2005-2016) | |||
---|---|---|---|
國家 | 金額 (十億美元) | 全球排名 | 經濟發展水平 |
巴西 | 45.61 | 4 | 中等偏上收入國家 |
秘魯 | 17.06 | 12 | 中等偏上收入國家 |
阿根廷 | 10.08 | 21 | 中等偏上收入國家 |
厄瓜多爾 | 7.72 | 25 | 中等偏上收入國家 |
委內瑞拉 | 4.37 | 45 | 中等偏上收入國家 |
最近 7 年,中國企業在巴西能源産業還有另外兩項高額交易。 2011年11月,中國石化從葡萄牙的高普能源公司(Galp Energia)手中收購了48億美元的巴西資産,另在2016 年1月,中國三峽集團以36億美元的價格標中巴西兩座水力發電廠。 2010年往後,中國經濟發展速度趨緩, 導致國內對外國商品需求下降,使中國對南美能源産業的投資從2010年的189.7億美元降至2011年的51.3億美元。
盡管中國在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區的投資主要集中在資源開發上,中國企業也正在探索投資其他産業的機會。 中國奇瑞、江淮等汽車製造商,自2011 年起以開拓市場爲目標,,在巴西,阿根廷, 哥倫比亞等國進行投資。 2011年,中國電子産品公司中興通訊爲了享受該國優惠的稅率以及縮短産品上市所需時間,宣布對一個研發中心投資2億美元。 中國也可能成爲該地區推動永續發展的重要合作對象。中國與拉美及加勒比海國家合作計劃(2015-2019)註明了中國與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將在各領域進行雙邊投資並進行技術和專業知識移轉等條文。
除了投資之外,由中國承包的工程更可以深入了解中國在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區的投資活動。 委內瑞拉、阿根廷和厄瓜多爾在過去十年中分別與中國簽署了高達162.4億美元、119.8億美元和69.1億美元的合約。中國也已與這三個國家經簽署了建造水力發電站的合約,與委內瑞拉和阿根廷的公司簽署了各種運輸和農業項目的合約,最近還與厄瓜多爾進行房地産開發。。 總體而言,自2010年起,在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區中國海外承包合約數、資金額度和種類都有增加的情形。。而這些投資集中在阿根廷(91.6 億美元 ,占 2010 年以來所有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合約總額的25.66%),並與能源產業(占總額的63.99%)結合。
Chinese Investment Breakdown by Sector: 2005-2015
除了中國企業的投資,中國的銀行也向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提供貸款。除了來自中國企業的投資,中國的銀行也有對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提供貸款。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自2005年起已向傳統和可再生能源、交通運輸及基礎設施建設這四個産業發放了77筆貸款,總額達到1,413億美元。 2010年,中國在該地區所承諾的貸款更超過了世界銀行、美洲開發銀行和美國進出口銀行所承諾的總和, 達到370億美元。 2012年,由於中國最大的開發合作對象之一—— 委內瑞拉經濟和國內政治不穩定,中國對該地區的貸款降至68億美元。 但2012年後,中國的給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區的貸款很快又持續增加,2013年,中國銀行給該地區國家的貸款增至 140億美元,2016年度的貸款則爲212億美元。
非洲
2005 年至 2016 年,中國在非洲的投資有顯著的變化。 首先,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至2010年出現了小幅下滑,而在2013年中國於非洲的投資額則有大幅增長,達到224億美元。 在過去11年,西非得到了27%(212.8億美元)的中國投資,而中非獲得了25.2 %(198.2億美元)。
在2015 年,中國是非洲第九大投資國,占全球對非洲投資總額的 3% ,僅次於意大利(7.4%)、美國(6.8%)和法國(5.7%) 。 盡管中國在非洲的投資遠低于其他國家,但其投資金額預測在未來幾年內可能會大幅成長。2014至2015年,流入非洲的全球投資下降了24%, 到 665 億美元。 中非投資流失比例最大,相比2014年下降了36%。 然而,中國對中非的投資從2014年的3,500億美元上升到2015年的6,300 億美元,幾乎成長了一倍。 其他非洲地域中,中國的投資在非洲東部也有增加,但在非洲南部和西部有明顯下降。
中國在非洲5大投資目的地 (2005 - 2016) | |||
---|---|---|---|
國家 | 金額 (十億美元) | 全球排名 | 經濟發展水平 |
南非 | 10.58 | 19 | 中等偏上收入國家 |
剛果民主共和國 | 10.35 | 20 | 中等偏下收入國家 |
奈及利亞 | 7.55 | 26 | 低收入國家 |
埃及 | 5.2 | 34 | 中等偏下收入國家 |
尼日 | 5.18 | 35 | 低收入國家 |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 20 個以能源和礦産資源出口爲主的非洲國家列爲資源豐富國。而中國對非洲的直接投資主要爲了開採其天然資源。2005年至2016年期間,中國在非洲投資的785.9億美元中,有40.17%(315.7 億美元)投資于金屬業,35.03%(275.3億美元)投資於能源産業。 南非、剛果民主共和國、奈及利亞、埃及和尼日接受中國在非洲投資最多的五個國家,此五國占中國在非洲地區直接投資總額的49.4%(388.6 億美元)。 中國在非洲的五個最的大投資交易中 ,有四個屬於資源合約。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于2008年在尼日簽署的合作計劃(49億美元)、 2013年在莫三比克簽署的合作計劃(42.1億美元)、中國石化于2013 年在埃及簽署的合作計劃(31億美元),以及四川漢龍集團於 2015年在坦尚尼亞簽署的合作計劃(27億美元)都屬於此類。 在某些産業中,中國的海外直接投資更使其占有了相當大的市場影響力。 中國的國有石油公司是南蘇丹石油行業的最大投資者,該國石油部長默罕默德· 紮耶德 · 阿沃德( Mohamed Zayed Awad )在 2016 年 8 月 表示 ,中國企業占該國石油産業外商直接投資的 75% 。
根據2015年世界投資報告,中國在非洲的投資仍遠低於其他國家。2013年至2014年,中國對非洲的新建投資(greenfield investments)只達到了63.4 億美元,而在同一時期內,美國和法國的新建投資總額分別爲 210 億美元和 105.7 億美元 。 從中國的綠地投資計劃來看, 中國在製造業和建築業投資的計劃數量有顯著增加, 表示中國企業投資更趨於多元化。 向中國政府備案的在非洲的私人投資計劃從2005年的52項增加到2012年的923項,加快了中國投資 多元化的步伐 。
在2014年,中國是非洲第四大的投資國,其投資額占此地區總投資總額的6.1%。
中國對非洲的發展援助對深化中國在非洲的利益甚爲重要。自1994年起,安哥拉、衣索比亞、奈及利亞和蘇丹持續接受中國進出口銀行爲其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所提供的貸款。2000-2010年,中國進出口銀行融資給非洲的貸款總額估計約爲672億美元,比世界銀行的貸款總額多了 125億美元 。 值得注意的是,其很大一部分貸款是爲中國的投資計劃提供融資。
一些中國投資屬於基礎設施貸款 (infrastructure-for-loan)。 在這些借貸交易中,中國企業的貸款向非洲的合作對象提供貸款協助其進行開發資源,用以在未來換取天然資源作爲回報。 例如2005年,中國石化與安哥拉的協議要求中國向安哥拉提供20億美元的貸款(中國在2006年增加了10億美元貸款),用來換取商議等價的石油。 其他中國公司也計劃在衣索比亞、厄利垂亞和坦尚尼亞爲甘蔗、黃金和鐵礦石開發計劃提供類似的金融方案。
China Bilateral Investment Outflows
北美和歐洲
歐洲和北美(美國與加拿大)已成爲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目的地,占過去 10 年裏中國全球 投資總額的 48.29% ( 4143.4 億美元)。 盡管中國在此地域的投資比重較高,2005年至2014年,中國在北美和歐洲的對外投資份額還不到此區域總投資額的5%。美國是中國最主要的FDI投資目的地,2005年起,美國已吸引了1,496.9億美元的投資金額,占中國對外投資總額的 17.44%。 然而,美國經濟分析局估計,2014年中國在美國FDI總流入中所占的比例不到 1%,而荷蘭和日本分別占據了35.14%和30.48%。
近年來,中國在大西洋兩岸的高科技行業掀起一波新的投資熱潮。越來越多中國企業在歐洲和北美投資産業價值更高的商品和服務,這行爲更符合了中國「十二五」計劃中提出創新導向經濟計劃。
中國的北美和歐洲投資的主要目的在於確保能源安全和收購戰略資産以及擴大市場 。 2005年至2016年,中國企業在歐洲投資了2,186.7億美元,占中國全球FDI支出的25.48% 。 其中超過60%(1,313億美元)的投資集中在英國、俄羅斯、義大利、法國和德國。
中國在歐洲和北美5大投資目的地 (2005 - 2015) | |||
---|---|---|---|
國家 | 金額 (十億美元) | 全球排名 | 經濟發展水平 |
美國 | 149.69 | 1 | 高收入國家 |
加拿大 | 45.98 | 3 | 高收入國家 |
英國 | 44.73 | 5 | 高收入國家 |
俄羅斯 | 28.09 | 6 | 中等偏上收入國家 |
義大利 | 19.82 | 7 | 高收入國家 |
在中國對歐洲的投資中, 29.2% ( 638.7 億美元)集中於中能源産業,但由于商品價格下跌和歐洲政治的不穩定 導致中國在石油和天然氣的投資上有相當大的波動。不過,中俄在2014年簽署的價值4億美元的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協議,不但爲俄羅斯提供了在受到歐洲經濟制裁後的新的經濟機會, 同時也爲中國提供了更多的能源進口源。
2005 年至 2016 年,中國企業在北美總共投資 1956.7 億美元,其中 1496.9 億美元流入美國, 459.8 億美元流入加拿大。與中國在歐洲的投資相似,能源也屬於其在北美的主要投資産業。 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中國對歐洲能源産業投資下降的同時,中國在加拿大(從2011年的44億美元增加至 2012 年的 207.9 億美元)和美國(從 2 億美元增加至 33.8 億美元)的能源投資都大幅成長。 一些中國企業在北美的投資更針對于美國和加拿大所採用的非傳統資源開採技術。這些技術可以立刻被應用到 在中國尚未進行的頁岩氣開發中。
2013 年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 151 億美元 收購加拿大尼克森公司是中國在北美和歐洲最大的計劃。雖然全球原油價格下跌,地質條件複雜,以及加拿大2015年的管道破裂事件使這份投資造成了一定的阻礙,但加拿大政府仍在持續加強與中國的能源開發合作 。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原油價格大幅下跌,而最近,市場供給過剩對加拿大的經濟也造成了很大的壓力,這使得加拿大更希望加強與中國的合作關係。 中加兩國正在討論的一項潛在自由貿易協議可能會加強這一漸趨緊密的的合作關係。 2016年8月下旬,加拿大總理賈斯廷· 特魯多( Justin Trudeau )和中國總理李克強同意進一步討論簽署這一協議的可行性 。
美國是中國外商直接投資的最大目的地。 自2005年來,中國對美國的投資達到954.1億美元, 約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14%。
近年來,中國已將其重點投資項目從資源和原材料擴大到戰略性的投資,以提高中國産品和企業的在全球市場競爭力。 從2012年至2016年,中國企業在歐洲和北美的運輸業投資了352.5億美元,比前5年增長了 3倍。 在因經濟欠佳而選擇開放國營企業的國家中,中國的投資更具多樣性,對這些國家,中國企業已經向如匈牙利等東歐國家投入了大量資金, 投資産業主要集中在化工和科技業的戰略資産上。 2011年初,萬華實業集團以16億美元收購了匈牙利化工公司BorsodChem的大部分股權,2012年 5月,中國科技巨頭華爲在匈牙利的一家研究中心投資了15億美元。
在北美,以研究美國豬肉生産商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安全管理系統的運營、管理和生産系統爲目標,中國豬肉生産商雙彙在2013年以71億美元收購了史密斯菲爾德 。這類投資也顯示,中國企業在戰略性的進行海外投資。 北美和歐洲穩定的政治環境,完整的法制系統以及其高價值的生産模式和經營方式,可能會使北美和歐洲在未來數年吸引更多的中國投資。
亞洲和大洋洲
中國在亞洲和大洋洲的投資在過去十年穩定上升,從 2005 年的 56.8 億美元增至 2016 年的 338.6 億美元。 中國在亞太投資的2,713億美元總額中,846億美元(31.1%)流入了澳大利亞,721 億美元( 26.2% )流入了東南亞。 中國在該地區的FDI主要集中在資源開發。
在過去十年中,澳大利亞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中國投資接受國。 盡管中國在澳大利亞的金屬和能源産業投入了大量資金,但據希臘—澳大利亞商業委員會估計,中國的投資量僅占澳大利亞接受的FDI 總額的 3% 。 2014年,澳大利亞接收的海外投資總額的25%來自美國,24%來自歐盟。 不過,隨著中國和其他國家投資額度差距逐漸縮小,相關比例也相對的在變化。
2011 年,中國成爲 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和生産國 ,預計 到2035年,中國能源消費將占到全球的25% 。 對能源的需求使中國加大在亞太地區的投資。 能源投資在中國對東南亞(50%)、西亞(57%)、中亞(96%)和南亞(50% )的對外直接投資中占了相當大的比例。 最大的投資集中在西亞和中亞地區,例如中國石油于2009年在伊拉克簽署了55.9億美元的投資交易,在2013年於哈薩克簽署了 53億美元的投資交易。
中國在亞洲和大洋洲5大投資目的地 (2005 - 2016) | |||
---|---|---|---|
國家 | 金額 (十億美元) | 全球排名 | 經濟發展水平 |
澳大利亞 | 84.61 | 2 | 高收入國家 |
哈薩克 | 18.06 | 10 | 中等偏上收入國家 |
馬來西亞 | 17.23 | 11 | 中等偏上收入國家 |
新加坡 | 15.58 | 13 | 高收入國家 |
印度尼西亞 | 13.37 | 15 | 中等偏下收入國家 |
中國的對外投資有時更具有政治性目的。例如,因其呼籲東協撤銷有關中國南海爭聲端的明, 中國提供給廉價能源供應國柬埔寨一個6億美元的發展援助和貸款。 在西亞,中國爲了確保自己的能源安全,聲明奉行不干涉政策, 拒絕與美國和歐洲共同反對伊朗核計劃。
盡管能源仍是中國在亞太地區的主要投資部門,來自中國的資本也逐漸擴展到交通運輸、房地産、科技和旅遊等産業。 例如「一帶一路」中第一個外國港口投資, 珠海港控股集團在巴基斯坦瓜德爾港(Gwadar)投資了高達16.2億美元, 引起廣泛的討論。 這一戰略資産位於波斯灣口附近,靠近海上的絲綢之路,更可將中國西部省份與斯里蘭卡、孟加拉國、阿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伊拉克等國串聯起來。 在東南亞,中國的投資已經開始流入房地産和金融部門。 值得注意的案例包括,中國民生投資在新加坡的15億美元銀行投資,以及廣州富力地産公司 在馬來西亞六個地點、總額高達14億美元的投資 。
盡管中國與日本和韓國有緊密的貿易關系,但有可能由於 這兩國缺乏天然資源, 中國在東北亞的投資僅占據其總投資的小部分。 然而,中國企業在日本和韓國有投資金融、科技、房地産、旅遊和娛樂行業。 例如,2015年上海綠地集團向韓國房地産市場投資了32.2億美元,中投公司也向雅敘園酒店(Meguro Gajoen )商業地産投資了11.9億美元。
在過去十年中, 澳洲占35% 的中國對亞洲的外商直接投資。
過去十年中,中國在亞洲簽署的合約也大幅增加,自 2005 年以來,中國在亞洲的投資總額達到了 2,840 億美元。盡管其中仍以能源爲主,中國所簽署的合約已開始轉向運輸和房地産。2005年到2010年間,中國企業在運輸業中簽署了115億美元合同,而2011年到 2016年間,這一數字成長了五倍,達到511億美元。 在房地産産業,合同投資的總金額從2005年至2010年間的89億美元,上漲至2010 年至 2016 年間的 182 億美元,增幅達三倍。
中國在發達國家的融資以投資爲主,在發展中國家則以合同爲主, 例如巴基斯坦。 盡管巴基斯坦只獲得了少量的中國企業投資(70億美元),但是它有融資最高的中國建造合同,總額高達336.8億美元,其中一個主要項目爲2013 年的核能發電廠計劃,金額更高達 65 億美元 。
中國還利用發展援助加強了在亞太地區國家與中國的雙邊關系。 除了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和進出口銀行等政策性銀行以外,中國還設立了絲路基金和中國—東協投資合作基金等發展基金。 例如,中國和巴基斯坦啓動了價爲460億美元, 3000公里長的中巴經濟走廊, 這項投資計劃的金額遠高於美國於過去十年在巴基斯坦投入的資金。 此外,中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領導地位也標識中國政府希望建立自己的發展援助貸款平台。
本文由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中國實力項目發表,如有轉載,請標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