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温室气体排放一直是导致气候变化的最大元凶,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中国。2004年以来,中国的碳足迹一直保持世界第一。2017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28.3%。
作为全球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不仅仅遭到国际社会的口诛笔伐,更面临来自国内各界的压力,要求其在环境保护的同时保持经济增长。因此,中国在2016年的《巴黎协定》中承诺减少60%-65%的碳排放强度。有鉴于此,中国如何面对日益严峻的减排挑战不仅事关中国能否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领军者,也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影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
Top Emitters of Carbon Dioxide
中国各产业的二氧化碳排放
煤炭一直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能源,1985年至2016年间占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69.9%。而烧煤的环境成本极高,其产生的二氧化碳量最高能达到其他化石能源的两倍。虽然2014年以来全国煤炭使用量已呈下降趋势,中国的煤炭消费仍超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2017年,煤炭占中国能源使用量的60.4%
Global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中国对煤炭的高度依赖则导致了国内大约73%的二氧化碳排放都来自烧煤。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烧煤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欧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总量还要高。石油产生的二氧化碳则仅占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15%。中国的碳排放源主要集中于煤炭,这一点与其他主要经济体不同。以日本为例,虽然煤炭占日本发电量的25%,但却只占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38.7%,相较之下,石油则占36.7%,二者近乎持平。对美国而言,石油是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源(44%),其次是天然气(28.6%)。
工业是中国煤炭消费的主体。2015年,制造业、农业、矿业和建筑业共计占中国能源使用量的67.9%。这些产业的煤炭使用量占中国煤炭使用总量的54.2%。值得一提的是,这还不包括发电用煤。中国41.8%的煤炭消费用于发电。
建筑业及其相关活动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源之一。中国城市化进程高歌猛进也带来了建筑活动的兴盛。水泥和钢铁是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两大支柱,而水泥生产和钢铁精炼都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
中国2011年至2013年的水泥消费量就超过了美国整个20世纪的使用量。由于生产一吨水泥会排放1.25吨二氧化碳,2017年光水泥就占了中国碳排放的7.8%,约8亿吨二氧化碳,将近是印度的7倍。
中国钢铁产量占据全球半壁江山,是欧盟的5倍。与水泥类似,生产钢铁同样耗费大量煤炭和焦炭。生产一吨钢铁会排放两吨二氧化碳。有估算称,钢钉生产占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0%以上。1
全球最大水泥生产国以及排放量 (2017) | ||
---|---|---|
国家 | 水泥生产量 (百万吨) | 二氧化碳综合排放量 (百万吨) |
中国 | 2400 | 769 |
印度 | 270 | 109 |
美国 | 86 | 40 |
土耳其 | 77 | 37 |
越南 | 78 | 30 |
资料来源:The USGS Mineral Survey, The Global Carbon Atlas, Boden et al. (2017), UNFCCC (2018), BP (2018). |
新车排放量 (2014) | |
---|---|
国家 | 二氧化碳排放量 (克/公里) |
中国 | 209 |
美国 | 206 |
欧盟 | 169 |
日本 | 168 |
资料来源: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Clean Transportation |
其他类型的温室气体排放
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也不仅限于二氧化碳。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和氟化气体约占中国总排放量的20%,这一比例与全球平均水平大致相同。
能源输配、家畜养殖、废水处理、垃圾填埋是甲烷排放的主要来源。2016年,中国42.9%的甲烷排放来自诸如煤矿开采和燃气运输等能源行业活动,38.2%来自农业活动。同年,美国能源产业的排放量占该国甲烷排放的43.7%,农业占34.9%。
中国农业相关的排放主要来自水稻种植,2016年占农业甲烷排放的55%。荷兰环境评估署的数据显示,日本的情况与中国类似,水稻种植也是日本农业主要的甲烷排放源(62%)。而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牛肉产地,大部分农业甲烷排放来自牲畜养殖。
中国非二氧化碳排放量 (2016) | ||
---|---|---|
排放来源 | 排放量 (百万吨 二氧化碳当量) | 百分比 |
能源 | 796 | 31.2 |
工业生产过程 | 324 | 12.7 |
农业 | 1042 | 40.8 |
废物 | 336 | 13.2 |
其他 | 52 | 2 |
资料来源: PBL Netherlands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gency |
农业和能源行业也是一氧化二氮的主要排放源。包括施肥在内的农业土地管理活动以及其他工业活动造成了大部分的一氧化二氮排放。其中农业是中国第一大一氧化二氮排放源,占总排放量的73.7%。与之相比,印度的情况大同小异,农业活动占其一氧化二氮排放的76.9%。
全球减排领军者
近年来,中国在全球减排行动中发挥着日益积极的作用。从2009年参与签署非约束性的《哥本哈根协议》到2016年批准《巴黎协定》,中国正在引领各国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坚守气候承诺,而美国却截然相反,于2017年8月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习近平主席随后强调,中国正“引导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 继任以后,习近平主席更组建了生态环境部。 新建立的生态环境部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 取代了原环保部,并整合了分散在各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职责。
中国的环保承诺和减排目标 | ||
---|---|---|
协定 | 目标 | 目标日期 |
哥本哈根协议 | 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 | 2020年 |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 | ||
巴黎协定 | 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峰值 | 2030年 |
碳强度在2005年的基准上降低60-65% | ||
非化石能源在中国的能源需求比例中提升至20% | ||
资料来源: The Climate Action Tracker |
应注意的是,中国承诺减少碳排放强度,而非设定一个硬性的排放上限。碳排放强度指经济活动每产出一美元价值所带来的碳排放。因此,如果经济增速超过排放,总排放将不减反增。许多经合组织国家情况均如此,虽然排放强度下降,但整体排放水平却仍不断攀升或持平。
2018年3月,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已完成在《哥本哈根协议》中提出的2020年减排目标,包括减少碳排放强度40%-45%,以及将非石化能源比重提升至15%。北京方面声称,能取得如此成就,2011年正式建立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功不可没。中国的碳交易体系虽然无疑是一个里程碑,但目前仅适用于能源产业,远非十全十美。至于全国排放上限和交易体系的建立,则由于面临多重技术难题,包括缺少可靠的排放数据,而被迫延缓。